新学期科研不停步 我校10位教师喜获10项课题立项

新学期伊始,我校科研喜报频传。老师们在假期科研工作热度不减、成果丰硕。至9月4日,我校白晓凤、何琴、杜世梅、龙成松、詹雪兰、牟南瑛、安博文、许姝馨、潘曰胜、李沁雨等10位教师申报的课题,经严格评审,成功获批课题立项,立项数量达10项,涵盖文化传承、灾害应急、思政教育、民办教育、统计模型、国际传播等多个研究领域,彰显了我校教师强劲的科研实力与多元的研究视野。​   

此次立项的课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发展实际,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。在文化研究领域,白晓凤老师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,聚焦德阳三星堆文化IP,开展“科技创新赋能、产业链协同整合与高质量就业耦合机制研究”,旨在为三星堆文化资源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搭建桥梁;何琴老师以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,探索“蜀道文化在唐宋诗词英译中的跨文化叙事与建构研究”,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。在应用研究领域,杜世梅老师围绕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,从旅游气候舒适度视角探究成都旅游资源开发路径,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参考;龙成松老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研究,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。此外,詹雪兰老师、牟南瑛老师分别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立项年度课题,前者研究“三全育人”视域下AI赋能民办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精准化困境破解,后者探索中智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,为民办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;安博文老师获国家统计局课题立项,开展“嵌入多维特征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客观AHP拓展及应用研究”,为统计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贡献力量。​许姝馨老师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切入,系统梳理中医药术语的跨文化转译机制,构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中医药话语体系。潘曰胜老师则以文化认同为理论框架,深度研究中韩传统医药典籍的互译实践,推动四川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。李沁雨老师运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,展现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川滇方案。

    此次新学期伊始有10项课题集中立项,是我校重视科研工作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成果,也是教师们立足学科优势、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生动体现。下一步,学校将持续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持,保障研究工作顺利推进,鼓励教师以科研成果助力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,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。